資優洞見

創造力的本質─以及如何培養創造力

創造力的本質─以及如何培養創造力
作者:吳大琪教授

1b550a214a5deaab0eb9ab0205cb0eca.jpg

創造力經常被視為二十一世紀最有價值的人力資產。然而,創造力的本質仍然難以捉摸, 一般學校亦沒有系統化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將透過本文介紹現代學術界對創造力的一些見解,當中要傳達的主要信息是,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力涉及一套屬於二十一世紀技能領域的心態和技能。儘管我們未必完全了解創造力的本質,但從我們已有的知識,可以略窺促進創造力最重要的因素,藉這些成功的經驗,可以提出如何在學校、大學和現實生活中鼓勵和實踐更多創意。

首先,讓我辨別關於創造力的兩種觀點 / 定義。第一個定義把創造力界定為產生原創、新穎構想的能力,而第二個定義則把創造力界定為創製新穎和「有實際應用」事物的能力 ── 當中包括任何「有用」事物,可以是新手機,也可以是只有少數數學家方能理解的數學證明。我把第一個定義稱為「創意構想」,第二個定義稱為「創意產品」(也有人把「創造力」等同「創意構想」,把製作「創意產品」的能力稱為「創新力」,以便識別兩者之間的異同)。二十一世紀技能領域提及的,通常是第二個定義,因為它與人類社會更加息息相關。由於有兩種不同定義,故此在培養創造力時重點也有所不同。

擴散性思維和聚斂性思維

擴散性思維指針對一個特定問題想出不同答案 / 解決方案的能力,是在「創意構想」的範疇中衡量創造力的主要標準。創造力越高,就能夠為問題想出越多原創答案。其中一類檢測擴散性思維的例子是「一雙筷子、一枚硬幣或一個……可以構想出多少種用途?」。創造力低的人只會想到筷子用來吃飯,硬幣可作現金用以購物,但創造力高的人卻會想到筷子和硬幣在不同場景下可以用作不同工具,又或可以用來製作精美的藝術品等。

聚斂性思維指從眾多可行方案中選出合適答案的能力,傳統上認為是跟創造力無關的能力,因為它讓你想到考試時的多項選擇題。然而,如果從「創意產品」的角度來看,情況就不同了。喬布斯(Steve Jobs)發明智能手機時,肯定已經考慮過千百種可行的設計。他怎麼知道哪個設計最好?當時根本沒有所謂「正確」的答案!考慮創意產品時,能夠從眾多不確定因素背後找出「合適答案」(現代所指的聚斂性思維),跟擴散性思維的運用同樣重要。

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

科學家和數學家往往把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視為促成科學或數學進展最有價值的能力,因為如果問對了問題,「好的答案」就會隨之而產生。這例子也反映出聚斂性思維的重要性,強調提出「正確的問題」是重點所在,而不是尋找「不同的答案」。

訓練 / 強化創意思維

傳統上以擴散性思維作為檢測創造力的工具,而創造力的培訓主要關乎如何訓練擴散性思維。現今市場上大部分創造力培訓課程都是朝此方向設計。

可是,也有另一派不同學說正在教育心理學家和科學家之間冒起:讓我們想想,究竟人一生中哪個階段最有創造力?答案其實顯而易見:就是在剛出生時。初生嬰兒對世界一無所知,一舉一動都不是由別人教導。嬰兒必須具有創意,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才能生存和成長。當嬰兒逐漸成長,便會發現必須遵循各種「潛規則」── 首先由父母教導,然後從同儕和老師身上學到 ── 這些規則關乎怎樣做才可以在周遭世界中事事順利。漸漸嬰兒學會必須壓抑自己「為所欲為」的想法,成為能夠符合周遭世界要求的好男孩或女孩。

跟據這派學說,創造力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同人具備這種能力的程度無疑有所不同,但創造力在成年人當中之所以如此稀有,或許並非因為這種能力本身甚為罕見,而是因為它長期服受到壓抑。因此,要培養創造力,首先要:

  1. 讓所有學生知道人人天生都有創造力,只是成長的過程把這種能力壓抑了,
  2. 教導他們認識 / 欣然接納 / 並且好好培育自己原創的想法,以及
  3. 營造一個對創造力有利的環境。

在一般學校環境中,教師須確保每個孩子都學到相同的知識和技能,故此採用具有標準答案(或評估規範)的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表現是否理想。這樣可以有效地確保人人都學到「標準」的知識,但卻壓抑了創造力。不幸的是,備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已成為現今主要的評估工具,並且被視為東亞文化中創造力發展的主要障礙。更有甚者,學校往往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遵守一些集體行為準則,因而進一步阻礙學生去做一些發揮創意,與別不同的事。在這方面,許多教育工作者曾經指出,學校應該提供靈活而具支援性的環境,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天賦,了解本身的興趣,以及探索個人學習道路向,從而促進他們的創造力。

644cddc3f4249c463fb99fdd019938f3.jpg

如以製作創意產品為目標,創意之外,成功還需依靠其他因素

要製作成功的創意產品,除了具備創意構想外,設計創意產品的人還需要克服許多其他障礙,也就是說他 / 她還須掌握很多其他技能。

舉例說,要設計一款商業產品,創作者也許需要知道涉及的製作成本,方能令產品有利可圖。即使產品是一項美術或音樂作品,創作者也需要「知道」哪種設計最受歡迎,亦即必須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需要同時具備高度的認知性同理心和情感性同理心。即使是科學家,亦要考慮如何發布研究結果,才能更易於被其他科學家接受,又或更能夠說服期刊編輯刊登自己的專文。

除了這些技能,創作者同樣需要具備恆毅力(熱情和毅力),聽取在製作產品的過程中可能接收到的許多意見/批評,然後予以採納,改善產品。這點往往並不容易,因為最有創意及最能扭轉舊有規範的構想,往往初時都會遭受最嚴厲的批評(當然,這亦可能表示那個構想的確很差勁)。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技能的領域內,創造力(指製作成功創意產品的能力)所指的,其實是要成為成功創作者 / 企業家所須具備的一套非常複雜的心態和技能。擁有大量創意構想(擴散性思維)只是邁向創造力的第一步。

7a7c17b990332936a05f7556f0292d12.jpg

培養製作創意產品的能力

培養製作創意產品的能力涉及多種技能和心態,是艱巨又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個人努力,更需要有支持創新思想的環境來配合。在下文中,我會概述一些關於如何在東亞地區鼓勵創造力的建議。我也建議大家查看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的網站,了解全球不同地區教育機構推行有關創造力的活動。現實中,我們需要靈活變通,建立在身處的環境中培養創造力的最佳模式。

1. 建設具有支援性的環境

對創造力具有支援性的環境指的是 1)支持自由和創新思維的教育機構(學校及大學),以及 2)支持企業家走過從創意構想到最終製作出有用的創新產品這個漫長過程的社會環境。讓我舉一個關於支持創意研究的例子:

數年前我與一個團隊赴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進行探訪,我們跟猶太科學家討論時,提到應採用哪些準則來決定是否資助一項研究計劃 - 通常這類資助申請會由一些知名科學家組成的遴選小組來批核,他們會考慮研究計劃的可行性和潛在影響,以及計劃提交者的研究紀錄。討論中,我們談及應該如何看待科學家的研究紀錄。問題在於總體來說,研究的構思越具創意,研究成功的機會就越低!因此,富有創意的科學家往往會有更多「失敗」的研究紀錄。在大多數地方,資助研究的政策對擁有成功研究紀錄的研究者較為有利(儘管獲資助的研究也許並非很有創意或很有用),因為這樣似乎可以保證「經費更能用得其所」。然而在以色列,卻反行其道,寧願資助那些為了一項有意義的研究計劃而屢敗屢戰的科學家,因為他們了解到重要的創意研究往往必須經歷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程,方能成功!

在學校裡,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建議是,教師應該在常規課堂中嘗試接受「一個問題往往有多於一個正確答案」,以鼓勵擴散性思維;另外,不論學生的構想是否正確或表達得是否清晰無誤,也應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此外,也建議教育機構(學校和大學)不應把考試結果視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可靠工具,因為考試(特別是公開考試)無可避免地需要設定「唯一」的答案,因此會妨礙創造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許多知名大學已經在招生程序中採用了這樣的政策。

總體來說,教育工作者並不認為學校需要作出重大改變來培養創造力,而是應該逐步改變,減少不利於創造力的做法。 

2.個別的創造力研習班

為學生舉辦介紹有關創造力基本知識的工作坊,往往有助於激發創造力。不過教育研究顯示,如果缺乏持續的具支援性環境,研習班結束後,學生運用創造力的動機往往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類工作坊旨在讓學生了解創造力的本質。初級工作坊的內容可以包括:

  1. 介紹擴散性思維和聚斂性思維及其與創造力的關係。可以進行一些擴散性思維和聚斂性思維的練習。
  2. 讓學生知道人人天生都擁有創造力,但成長的過程會壓抑了他們的創造力意欲。可以用遊戲或其他活動來顯示創意容易受老師、朋友或父母的意見或指示影響。
  3. 利用學生自己的真實事例 / 經驗(例如通過小組分享),教導學生認識並欣然接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完美原創構想。
  4. 請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創構想,並聽取別人的意見 / 批評。
  5. 讓學生學會採納別人的意見,練習通過努力來改善自己的原創構想。
    • 要營造批判性與支援性兼具的環境,並須讓參加的學生知道:(a)對別人的原創構想可加以批判,但必須以幫助對方改善構想為出發點;(b)必須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
    • 可以為較年幼的學生及其家長舉辦簡化版的創意研習班。

3.小組合作項目

小組合作項目有助於訓練學生的協作技能,並在製作創意產品時建立良好協作習慣。項目不應停留在計劃階段,而應以製作產品作為目標。在下文中,我會概述一套推行小組項目的可行程序。現實中,我們需要靈活變通,找出最適合小組的做法。

  1. 推行小組項目時,學生會分為不同組別(通常3人一組),每組負責一個小型項目,最後製成一件創意產品。
  2. 在項目計劃階段,由一名學生(通常是對該專題最不熟悉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支援和帶領組員討論。組長不提出自己的原創構思,但會提出具批判性的意見和有用的建議,幫助改善組員的構想。
  3. 另外兩名組員須提出自己的原創構想並參與討論,在組長的帶領下落實項目設計。請注意,項目指導員(通常是負責推行小組項目的教職員)往往需要在最後階段參與其中,以便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4. 在項目執行階段,由三名組員互選另一組長(可以是先前的組長)帶領執行項目。組長會與指導員一起分配另外兩名組員的角色,並確保項目妥善進行。
  5. 組員在組長和指導員的指導下工作,提出問題和建議;亦需互相幫忙,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 以上建議只是一種在小組項目中為學生分配不同角色的可能做法。當中要傳達的重點是,要促成項目順利進行,所有不同角色都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
    • 需要注意的是,指導員應避免直接告訴學生要做甚麼,而是要帶領他們制定自己的構想。由於大多數學生都不是任何領域的專家,因此指導員應帶領學生在其能力範圍內進行簡單而切實可行的項目。
    • 學生可能會接觸到項目背後觸及的種種宏大問題(關於永續問題的項目通常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應該提醒他們學會「從大處(全球)著眼,從小處(本地)著手」。
更新日期: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