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洞见

创造力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创造力
作者:吴大琪教授

1b550a214a5deaab0eb9ab0205cb0eca.jpg

创造力经常被视为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人力资产。然而,创造力的本质仍然难以捉摸, 一般学校亦没有系统化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将透过本文介绍现代学术界对创造力的一些见解,当中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力涉及一套属于二十一世纪技能领域的心态和技能。尽管我们未必完全了解创造力的本质,但从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略窥促进创造力最重要的因素,藉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提出如何在学校、大学和现实生活中鼓励和实践更多创意。

首先,让我辨别关于创造力的两种观点 / 定义。第一个定义把创造力界定为产生原创、新颖构想的能力,而第二个定义则把创造力界定为创制新颖和「有实际应用」事物的能力 ── 当中包括任何「有用」事物,可以是新手机,也可以是只有少数数学家方能理解的数学证明。我把第一个定义称为「创意构想」,第二个定义称为「创意产品」(也有人把「创造力」等同「创意构想」,把制作「创意产品」的能力称为「创新力」,以便识别两者之间的异同)。二十一世纪技能领域提及的,通常是第二个定义,因为它与人类社会更加息息相关。由于有两种不同定义,故此在培养创造力时重点也有所不同。

扩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

扩散性思维指针对一个特定问题想出不同答案 / 解决方案的能力,是在「创意构想」的范畴中衡量创造力的主要标准。创造力越高,就能够为问题想出越多原创答案。其中一类检测扩散性思维的例子是「一双筷子、一枚硬币或一个……可以构想出多少种用途?」。创造力低的人只会想到筷子用来吃饭,硬币可作现金用以购物,但创造力高的人却会想到筷子和硬币在不同场景下可以用作不同工具,又或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艺术品等。

聚敛性思维指从众多可行方案中选出合适答案的能力,传统上认为是跟创造力无关的能力,因为它让你想到考试时的多项选择题。然而,如果从「创意产品」的角度来看,情况就不同了。乔布斯(Steve Jobs)发明智能手机时,肯定已经考虑过千百种可行的设计。他怎么知道哪个设计最好?当时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考虑创意产品时,能够从众多不确定因素背后找出「合适答案」(现代所指的聚敛性思维),跟扩散性思维的运用同样重要。

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

科学家和数学家往往把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视为促成科学或数学进展最有价值的能力,因为如果问对了问题,「好的答案」就会随之而产生。这例子也反映出聚敛性思维的重要性,强调提出「正确的问题」是重点所在,而不是寻找「不同的答案」。

训练 / 强化创意思维

传统上以扩散性思维作为检测创造力的工具,而创造力的培训主要关乎如何训练扩散性思维。现今市场上大部分创造力培训课程都是朝此方向设计。

可是,也有另一派不同学说正在教育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之间冒起:让我们想想,究竟人一生中哪个阶段最有创造力?答案其实显而易见:就是在刚出生时。初生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一举一动都不是由别人教导。婴儿必须具有创意,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才能生存和成长。当婴儿逐渐成长,便会发现必须遵循各种「潜规则」── 首先由父母教导,然后从同侪和老师身上学到 ── 这些规则关乎怎样做才可以在周遭世界中事事顺利。渐渐婴儿学会必须压抑自己「为所欲为」的想法,成为能够符合周遭世界要求的好男孩或女孩。

跟据这派学说,创造力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同人具备这种能力的程度无疑有所不同,但创造力在成年人当中之所以如此稀有,或许并非因为这种能力本身甚为罕见,而是因为它长期服受到压抑。因此,要培养创造力,首先要:

  1. 让所有学生知道人人天生都有创造力,只是成长的过程把这种能力压抑了,
  2. 教导他们认识 / 欣然接纳 / 并且好好培育自己原创的想法,以及
  3. 营造一个对创造力有利的环境。

在一般学校环境中,教师须确保每个孩子都学到相同的知识和技能,故此采用具有标准答案(或评估规范)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理想。这样可以有效地确保人人都学到「标准」的知识,但却压抑了创造力。不幸的是,备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已成为现今主要的评估工具,并且被视为东亚文化中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更有甚者,学校往往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一些集体行为准则,因而进一步阻碍学生去做一些发挥创意,与别不同的事。在这方面,许多教育工作者曾经指出,学校应该提供灵活而具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天赋,了解本身的兴趣,以及探索个人学习道路向,从而促进他们的创造力。

644cddc3f4249c463fb99fdd019938f3.jpg

如以制作创意产品为目标,创意之外,成功还需依靠其他因素

要制作成功的创意产品,除了具备创意构想外,设计创意产品的人还需要克服许多其他障碍,也就是说他 / 她还须掌握很多其他技能。

举例说,要设计一款商业产品,创作者也许需要知道涉及的制作成本,方能令产品有利可图。即使产品是一项美术或音乐作品,创作者也需要「知道」哪种设计最受欢迎,亦即必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需要同时具备高度的认知性同理心和情感性同理心。即使是科学家,亦要考虑如何发布研究结果,才能更易于被其他科学家接受,又或更能够说服期刊编辑刊登自己的专文。

除了这些技能,创作者同样需要具备恒毅力(热情和毅力),听取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可能接收到的许多意见/批评,然后予以采纳,改善产品。这点往往并不容易,因为最有创意及最能扭转旧有规范的构想,往往初时都会遭受最严厉的批评(当然,这亦可能表示那个构想的确很差劲)。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技能的领域内,创造力(指制作成功创意产品的能力)所指的,其实是要成为成功创作者 / 企业家所须具备的一套非常复杂的心态和技能。拥有大量创意构想(扩散性思维)只是迈向创造力的第一步。

7a7c17b990332936a05f7556f0292d12.jpg

培养制作创意产品的能力

培养制作创意产品的能力涉及多种技能和心态,是艰巨又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有支持创新思想的环境来配合。在下文中,我会概述一些关于如何在东亚地区鼓励创造力的建议。我也建议大家查看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网站,了解全球不同地区教育机构推行有关创造力的活动。现实中,我们需要灵活变通,建立在身处的环境中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模式。

1. 建设具有支持性的环境

对创造力具有支持性的环境指的是 1)支持自由和创新思维的教育机构(学校及大学),以及 2)支持企业家走过从创意构想到最终制作出有用的创新产品这个漫长过程的社会环境。让我举一个关于支持创意研究的例子:

数年前我与一个团队赴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进行探访,我们跟犹太科学家讨论时,提到应采用哪些准则来决定是否资助一项研究计划 - 通常这类资助申请会由一些知名科学家组成的遴选小组来批核,他们会考虑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潜在影响,以及计划提交者的研究纪录。讨论中,我们谈及应该如何看待科学家的研究纪录。问题在于总体来说,研究的构思越具创意,研究成功的机会就越低!因此,富有创意的科学家往往会有更多「失败」的研究纪录。在大多数地方,资助研究的政策对拥有成功研究纪录的研究者较为有利(尽管获资助的研究也许并非很有创意或很有用),因为这样似乎可以保证「经费更能用得其所」。然而在以色列,却反行其道,宁愿资助那些为了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计划而屡败屡战的科学家,因为他们了解到重要的创意研究往往必须经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方能成功!

在学校里,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建议是,教师应该在常规课堂中尝试接受「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于一个正确答案」,以鼓励扩散性思维;另外,不论学生的构想是否正确或表达得是否清晰无误,也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也建议教育机构(学校和大学)不应把考试结果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可靠工具,因为考试(特别是公开考试)无可避免地需要设定「唯一」的答案,因此会妨碍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在招生程序中采用了这样的政策。

总体来说,教育工作者并不认为学校需要作出重大改变来培养创造力,而是应该逐步改变,减少不利于创造力的做法。 

2.个别的创造力研习班

为学生举办介绍有关创造力基本知识的工作坊,往往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不过教育研究显示,如果缺乏持续的具支持性环境,研习班结束后,学生运用创造力的动机往往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类工作坊旨在让学生了解创造力的本质。初级工作坊的内容可以包括:

  1. 介绍扩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可以进行一些扩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的练习。
  2. 让学生知道人人天生都拥有创造力,但成长的过程会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意欲。可以用游戏或其他活动来显示创意容易受老师、朋友或父母的意见或指示影响。
  3. 利用学生自己的真实事例 / 经验(例如通过小组分享),教导学生认识并欣然接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完美原创构想。
  4.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创构想,并听取别人的意见 / 批评。
  5. 让学生学会采纳别人的意见,练习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原创构想。
    • 要营造批判性与支持性兼具的环境,并须让参加的学生知道:(a)对别人的原创构想可加以批判,但必须以帮助对方改善构想为出发点;(b)必须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
    • 可以为较年幼的学生及其家长举办简化版的创意研习班。

3.小组合作项目

小组合作项目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协作技能,并在制作创意产品时建立良好协作习惯。项目不应停留在计划阶段,而应以制作产品作为目标。在下文中,我会概述一套推行小组项目的可行程序。现实中,我们需要灵活变通,找出最适合小组的做法。

  1. 推行小组项目时,学生会分为不同组别(通常3人一组),每组负责一个小型项目,最后制成一件创意产品。
  2. 在项目计划阶段,由一名学生(通常是对该专题最不熟悉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支持和带领组员讨论。组长不提出自己的原创构思,但会提出具批判性的意见和有用的建议,帮助改善组员的构想。
  3. 另外两名组员须提出自己的原创构想并参与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落实项目设计。请注意,项目指导员(通常是负责推行小组项目的教职员)往往需要在最后阶段参与其中,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4. 在项目运行时间,由三名组员互选另一组长(可以是先前的组长)带领执行项目。组长会与指导员一起分配另外两名组员的角色,并确保项目妥善进行。
  5. 组员在组长和指导员的指导下工作,提出问题和建议;亦需互相帮忙,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 以上建议只是一种在小组项目中为学生分配不同角色的可能做法。当中要传达的重点是,要促成项目顺利进行,所有不同角色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
    • 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员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要做甚么,而是要带领他们制定自己的构想。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不是任何领域的专家,因此指导员应带领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进行简单而切实可行的项目。
    • 学生可能会接触到项目背后触及的种种宏大问题(关于永续问题的项目通常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但应该提醒他们学会「从大处(全球)着眼,从小处(本地)着手」。
更新日期: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