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洞見

資優教育政策之建議

資優教育政策之建議
──在學苑服務了六年半後的感想
作者:吳大琪教授

7712fea52f590f1883e37677747cbc96.jpg

背景

在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苑) 擔任院長六年半,在返回香港科技大學重執教鞭之前,我有責任就未來香港資優教育,記下我的想法和建議。

我嘗試將自己定位為獨立觀察員(這個當然不太可能)。對於一個過去15年一直觀察香港資優教育發展的人來說,希望我的經驗對那些願意接受挑戰,承擔香港進一步發展資優教育接的人士有幫助。 本文介紹的一些想法在資優教育領域已經流傳多年(下述第(一)點),而其他則反映了較近我在全球範圍內觀察到的想法(第(二)和(三)點)。

鳴謝

在過去六年半的學苑生涯,我得到各界的支持,與他們進行討論,砥礪琢磨,激發思想火花,在此我衷心的感謝他們。

要多謝的人太多,名單亦太長,抱歉未能盡錄。我要感謝學苑許多前任及現任董事局成員的支持和鼓勵,包括陳嘉琪博士、林潤富先生、蔡永忠先生、勞池文慧女士、劉慧卿女士、林曉鋒先生、康陳翠華女士、劉國良先生及梁兆強先生; 其他同工包括雷切爾.索曼(Rachel Zorman)教授、Jonathan Plucker教授、 衞炳江教授、周敬流教授、周偉立教授,呂大樂教授、李丹教授,劉啟漢教授;和我好友林永和醫生和Jon Goldstein先生。

感謝楊潤雄先生和史維教授的鼎力支持,讓我可以離開科大,有這麼長時間出任學苑院長。我還要感謝所有學苑同工,過去數年為學苑創新發展作出貢獻。還有陳沛田先生及其後由吳鳳嫻女士領導的教育局資優教育組的團隊;由黃金耀博士帶領學苑新的高級管理團隊,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當然,我要感謝我的太太郭滿玲女士,在她全力支持下,讓我可以在學苑探索歷奇, 嘗試不同的想法。

對於不熟悉資優教育基本概念的人士,我寫了「資優教育導論」刊登於學苑網站「資優洞見」平台,或有助你瀏覽本文。

導言

香港的資優教育:機遇與挑戰

香港的資優教育採用具包容性教育理念的三層模式架構──所有類型的學生都應或多或少地經歷相同的基礎學校經歷。多樣性的學習應主要在課堂上處理,除了非常特殊情況(有天賦的學生或極端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外,這些情況由學苑或其他特殊學校提供的校本抽離式課程支援。

在下文,我將概述過去十餘年觀察香港資優教育的主要挑戰和機遇,並討論在未來十餘年我們預期會出現的新挑戰。首先,我將從香港資優教育現時面對的挑戰/機遇說起。

1 資優教育從業員缺乏職業發展途徑:資優教育作為香港教育體系重要部分之一,在目前的資優教育政策中未有得到明確認可。

當資優教育工作者被問到他們面臨最大挑戰/困難是甚麼時,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資優教育和特殊教育需要與政策之間存著巨大的鴻溝,以及教師在學校的機會。 特殊教育被視為一般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反之資優教育被視為「具選擇性項目」。 差異體現在教師培訓中,職前教師毋須接受資優教育培訓,但特殊教育需要(SEN)卻是教師培訓必修的科目之一。 此外,不鼓勵/獎勵大學開展資優教育的研究或為中/小學的(特殊)資優學生提供特殊課程。 缺乏對資優教育的有力、明確支持導致兩個嚴重後果:

  1. 香港教育工作者基本上不了解資優教育或人才發展/人才培育的最新研究發展(*)。而大多數可供教師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據20至30年前的教育研究編撰而成的。
  2. 由於缺乏清晰的職涯路徑,令到較少年青和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願意投身資優教育行列,為培育下一代作出貢獻!

(*)有關資優教育的介紹以及資優教育與人才發展/人才培育之間的關係,請參閱「資優教育導論」附錄。

2)卓越差距:缺乏系統化政策用以識別和培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資優學生。

將資優教育視為「具選擇性項目」的結果是,我們沒有資優教育政策系統化地識別和培養資優學生。倘若現行學校體制可以滿足資優學生的需要就不會有問題。然而,在過去的數十年,由於「卓越差距」的問題,令到許多國家的資優教育政策受到質疑。

所謂「卓越差距」是指來自低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學術或工作表現方面達到最高水平的比例上的差異。人們發現這種「差距」自小學開始出現,隨著學生升上中學、大學及其後的學習擴大。全球都觀察到(**)形成這種差距是因為相較於高收入家庭的學生,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較少機會(或意識不到)資優學生可以參加高質素增潤或學術課程,而這些課程會促進他們的發展。

研究發現「卓越差距」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形成(8-10年級),隨著學生在10-20年的成長日漸拉闊(**)。這反映出一個事實,即傳統學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不足以預備我們的學生迎接21世紀挑戰,面對這種情況,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處於更不利位置。

(**)參見參考文獻[2-4]。 不幸的是,在香港似乎沒有系統化的研究「卓越差距」。

解決此問題的建議是從小學階段開始,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資優學生提供有系統的政府資助資優教育(或人才培育)課程。由於缺乏明確的政府政策或沿著這方向發展的意願,目前是難以實踐這個理念。

3)21世紀的能力和STEM: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人們對21世紀能力的重視反映出當前學校教育實踐不足以裝備讓學生有相應的技能在21世紀大展拳腳。 隨著STEM的興起,情況變得嚴重。STEM引入了新的,不斷發展的知識和技能,並要求學生有激發自我趕上這些變化的能力。這是全世界教育界面對的問題,香港也不例外。

21世紀的能力(+ STEM)強調(實踐)創造力,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發展學生的軟技能和自我激勵心態。 這與當今主流學校教育恰怡相反,後者強調教授特定領域知識。 我們現在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力需要在具支持性的環境之下,配合極強的個人動機、個人軟技能和成長型心態,才能展現出來。而培養這些技能需要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方法。 因此,必須開發新的學習材料和創造學校環境,並且必須對現有教師進行再培訓,了解新學習材料和學校環境如何促進學生學習21世紀新技能。 這是相當困難的挑戰,因它涉及改變大量教師的思維方式/心態。

一項可行改變教師心態的長期方案,是鼓勵教師學習和設計21世紀能力的新教材和教學方法研究,並在國際會議或教育期刊上發表其工作,也就是說我們鼓勵老師通過研究和創建新教學方法主動地學習,而不是通過常規的課堂被動式地接受培訓。不幸的是,這是一項長期方案,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培訓大量擁有這些特質的教師。

面對這項困難,許多教育工作者也建議我們首先在專門化的資優教育機構、STEM或藝術學校等發展及試行21世紀能力(+ STEM)教育課程。 在香港,學苑是理想不過的試點,我們透過與大學協作,開發和嘗試推行這些新的教學模式或課程。

教育的策略性方向?

一個相關的問題是,香港在制定長期教育政策時是否應從策略上考慮香港的獨特需要。 例如,我們是否應該特別投資量子信息/技術、5G、人工智能或智慧城市等領域,這些領域將成為未來二十年大灣區的發展重點。香港現行的教育制度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之前並沒有接觸這些先驅性、瞬息萬變的領域。 這就解釋到,為何許多國家為少數的目標學生,設立特別的STEM學校。 在香港,我們的問題比較嚴重,因為矢志在科學/技術領域學習/工作的尖子不足。

4)一群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和學苑校友願意為資優教育作出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學苑與本港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經驗豐富的頂尖專業人士建立了牢固的關係,他們願意擔任學苑學生師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成為課程導師,將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帶給我們的學生。 我們的校友的情況亦相仿。 這些充滿熱誠、經驗豐富的人才,形成了人才庫,願意為教育作出貢獻,成為香港推行資優教育或人才培育策略最強大的資源。

建議

我的建議來自上述觀察。假設現時香港的資優教育三層模式保持不變,建議進一步加強資優教育,作為香港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1. 制定全面的教育政策/策略,支持本港長期持續的資優教育發展,並為所有教師提供系統化的資優教育培訓。
  2. 以系統化的方法識別來自低收入家庭的資優學生,並為他們提供支援。
  3. 通過鼓勵大學和學校在人才培育和資優教育進行應用研究,特別是與STEM教育和21世紀能力相關的實際議題。
  4. 我也建議為香港的未來教育體制成立一個特別工作小組,檢討未來香港教育制度的策略性方向(包括設立特殊的STEM資優教育課程或特殊的STEM學校)。

具體來說,我建議:

  1. 應制定一項有關資優教育的總體政策。
    1. 向所有職前和在職教師提供資優教育的基礎培訓。
    2. 教師在開發/促進基於學校資優教育課程方面的努力得到認可和獎勵。
    3. 在整個資優教育政策之中,學苑和大學在整體教育的角色得到認可和鼓 勵。

    (通過以上政策,我希望能為學校和大學界別的資優教育培育新血,令香港的資優教育可以蓬勃地繼續發展。)

  2. 應制定解決卓越差距問題的政策,對低收入家庭的資優學生進行系統性的識別與支援。

    (說得公道一點,香港在處理卓越差距的表現已做得相當不錯,富裕家庭和窮困家庭之間的卓越差距較大多數國家來得窄。但是,這種差距存在,若不及時處理,將會成為香港的社會問題。(請參閱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2018)!)

  3. 建議制定政策,鼓勵大學學者和教師進行應用教育研究,開發/測試STEM和21世紀能力、卓越差距、資優教育和人才培育的教材和方法。

    (重要的是,鼓勵教師在區域/國際教育會議和/或教育期刊中報告其研究結果,與他們熟悉的圈子以外的教育工作者進行討論,使教師明白並了解目前香港教學實踐的弱點。)

  4. 應該成立一個特別工作小組,研究在未來的香港教育體系中,教育的策略方向,是否應配合未來城市的需要。;倘答案是肯定的,在接下來的十年應該針對的教育領域是甚麼,如何實施這些特殊教育措施,包括,例如,建立正式的特殊STEM資優教育課程或STEM學校。

    當今香港面臨的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缺乏願意委身於科學/技術領域的頂尖學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在有針對性的STEM領域中建構一些長期的、有組織的資優教育課程。 這些課程應該由大學專家、業界內的專才和中學的STEM教育專家共同設計,以便:

    1. 該課程獲大學認可,或至少課程中的某些科目獲相關大學院系認可為等同於文憑試的資歷。
    2. 這些課程得到相應行業的認可。
    3. 這些課程可以為中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持,成為切合學生實際需要的課程。
    4. 這些課程可以由學苑或在STEM教育方面理念相近的機構一起推行。

參考資料:

[1] https://www.hkage.org.hk/b5/publications/geinsights/a-brief-introduction-to-gifted-education

[2] Grissom, J. A., & Redding, C. (2016). Discretion and disproportionality: Explaining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of colour in gifted programs. AERA Open, 2(1), 1-25.

[3] Plucker, J. A., & Peters, S. J. (2016). Excellence Gaps in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4] Rambo-Hernandez, K., Peters, S. J., & Plucker, J. A. (2019). Quantifying and exploring elementary school excellence gaps across schools and time.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 30, 383-415. https://doi.org/10.1177/1932202X19864116 Available at: https://link.growkudos.com/1pclxnsod1c

更新日期: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