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洞見

「新冠肺炎」後的教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a9fefa3aee20616724fe291aaa412427.jpg

「新冠肺炎」後的教育: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作者: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教授

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將大不相同。 在教育領域,疫情期間常規課程被線上 (「Zoom」類型)課程代替。 學生不再像以往一起在學校學習,互相支援,他們現在需要單獨在家中遙距學習。 儘管我們無法預見未來將會發生的一切,但可以借鑑過去數月的經驗,準備迎接後新冠肺炎的教育世界。

大部分醫學和健康科學專家都同意,新冠肺炎很可能跟人類長久共存,而「保持社交距離」和「口罩」等日常安排和裝備將長伴我們左右。 即使新冠肺炎消失,為避免將來再度發生類似的全球大流行疫症,我們應該改變日常生活模式,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人際接觸。舉例來說,(部分時間)家居辦公可能會成為未來生活的恆常安排。

教育界將首當其衝受到打擊。香港現時的學校和大學,學生普遍安排在擁擠的教室內上課,將來應盡可能減少這種安排。在疫情下,公開考試也受到波及, 2020年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需要延期,海外普通教育高級證書(GCE A-Level)和國際文憑(IB)考試被取消。

過去數月,學生的學習習慣被迫突然改變。常規教室被線上課堂取代,意味著傳統課堂學習中的教師詳細指導和同學支援已消失於無形中,學生必須學會自行學習。

從以上觀察看到的後續問題包括:

  1. 怎樣為我們的學生和教師作好準備,面對未來,為減低人類接觸帶來的風險,以線上或其他種類課堂/活動取代一部分傳統課堂學習(譬如說百分之三十)的嶄新教育模式?
  2. 若是情況持續,是否應該考慮開發相應的資訊科技 (IT) 硬件/軟件協助教學?
  3. 除了線上教學模式之外,還有其他有效的教學模式可以避免大量學生聚集嗎?
  4. 我們可以開發另類的評核工具代替傳統班房內的課堂考試嗎(例如,用電腦進行考試並由人工智能(AI)監考,或是以開放式試題考試)?

除了教育「硬件」的變化外,我們的學生和教師還需要在心理上作好準備。

- 學生需要學會自行學習,老師亦然

香港的教學習慣「學生學習」等於「課堂教學」。 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學習(包括學習甚麼、如何學習)主要由老師課堂上的教學指令來驅動。 大量減少課堂教學意味著學生必須(至少部分地)在缺乏老師一步一步的指導下進行自學。 這對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能力(或對於尋找要學習甚麼,該如何學習的能力)要求將會提高。

前幾個月的線上教學經驗顯示,為數不少的學生沒能真正參與學習,而教師亦無法像在常規課堂教學一樣直接監察學生的學習行為。 為此我們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 ── 或者說,在沒有強大外在驅動力之下,學生是否有足夠動力願意自己學習。

學生的學習動機顯然是更根本的問題。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動力,就不會對如何自學產生興趣。 事實上,許多學者已經討論過,如果學生有自我學習的動機,他們就會學得更好(卡蘿.杜維克的著作《心態致勝》是其中一個例子。須要注意的是,學習得更好並不等於在考試取得更高分數)。

在香港情況恰恰相反,教師經常驅策學生學習他們認為學生應該學習的知識(以提高考試成績為目標)。學生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常不會得到鼓勵,結果,經過中學階段學生便對學習失去興趣,進入大學後,由於學習動機低落,即使他們想開始自我學習,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部署學習進程。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和自學技巧是當今香港教育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特別是考慮到終身學習的需要時。

新冠肺炎為我們提供了撥亂反正的機會。 學校宜開始為學生提供支援自發學習的環境,而且應該為學生提供自學的訓練,例如,如何建立和執行自我調整學習計劃,以及如何以明確的目標進行「刻意練習」等。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準備好面對自發學習環境下經常發生的情況 ── 學生學習的速度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因人而異,即是說,教師需要照顧學習者更多樣化的需要。 教師須學習如何適應和利用學習者的多樣性,例如,要求學生解釋並參詳其他同學比較學到的內容加以比較。 進入疫情後世界,我們需要創新並開發新的學習策略和做法。

904f1d9506c70f11d56e7e0971529ce5.jpg

- 未來數碼化策略?

讓我們將「Zoom」或線上課堂與 IT 將在教育方面帶來的眾多可行性,例如虛擬教室,由AI 監控的擴增實境學習等作一對比。我們目前使用的線上教室,是否正標誌著一個由AI輔助教學的新時代已悄悄來臨?也許疫情不過令IT教育時代提早數年實踐。

要面對這個問題,也許是時候開始全面研究IT 和 AI可以對香港的教育帶來甚麼可能性,以及各種可能性的優點和缺點。研究應由教育局牽頭,加上IT界別,一同製訂香港教育的數碼策略。

研究計劃不僅應包括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線上課程或線上資源,還應研究和預測IT的發展將如何在未來10至20年內影響教育,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發展為香港建立更好的教育環境。 該研究還應考慮卓越差距 (excellence gap) 問題 —來自不同經濟背景家庭的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 可以預期,IT的使用將進一步擴大貧富學習差距,這是政府在IT時代必將面對的問題。

平心而論,香港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現時香港貧富家庭之間的卓越差距比大多數國家都窄。 但是,鴻溝肯定在香港存在(可參閱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 2018)!

- 新的公開考試或大學錄取制度?

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開考試的驅策(HKDSE、IB、GCE A-Level等)。 倘若考試制度不變,學生的學習行為就很難改變。疫情下今年文憑試被迫重新安排,GCE A-Level和IB亦被取消。將來亦可能發生類似情況,整個公開試或部分考試會被取消 。

學生可否選擇不參加文憑試或其他公開考試,而仍有機會被大學取錄?新冠肺炎迫使教育界不僅要重新考慮如何學習,還要重新考慮如何評核學生。 我們尚不知道文憑試和大學將如何應對新冠肺炎帶來的挑戰。 學生、教師和家長應該保持開放心態,密切注意事態的發展。

- 我們該如何回應 — 以學苑為例

自2020年2月以來,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苑)以「Zoom」課堂取代大部分常規面授課堂,其中包括情意教育課堂和進階學習體驗部的學生組織學習活動。面對新冠肺炎後的世界,學苑將

  1. 成立專責小組製訂學苑長遠的數碼策略。 同時,學苑將繼續嘗試創新,把一部分實體活動/課堂轉為IT輔助活動/課堂。
  2. 開展一系列有關自學的活動/課程,包括以「自我調節學習」為主題的2021年度何東資優教育演講。
  3. 與大學緊密合作,支援學苑的學員循非文憑試或非公開試渠道入讀大學。

學苑的校友現已遍布全球各知名大學,我們將繼續與他們密切溝通,以提供最新的全球教育信息予現有學員、家長和學校。

更新日期: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