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洞见

我们如何学习 — 浅谈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

我们如何学习 — 浅谈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
作者:吴大琪教授 

f8b47829f576b0cfdc31200ca2a2cc0d.jpg

I. 认知及非认知能力

一个历久不衰的问题:甚么令学生成功?

这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长期研究重点。要回答这问题,先要知道学生要成功须具备哪些必需技能/能力,以及能否设计出适当的测试和培训来发掘/ 培养这些技能/能力。智力测验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它是个综合的认知能力测验,旨在识别哪些学生长大后,最有可能取得成就,成为成功人士。

智力测验的效用和限制在我上一篇文章(「资优教育导论」)已有论述。总括来说,智商虽然是衡量整体成功潜力的良好指标,但还有其他强烈影响人类能否成功的因素,是智力测验无法量度的。倘用公开考试成绩代替智力测验,亦会取得类近的结论。

自20世纪末起,人们逐渐了解到除了认知能力(可藉由智力测验或其他综合能力测验来衡量),学生还需要具备其他能力,方能达致成功。这些能力统称为非认知能力或「软」技能。从广义上说,认知能力反映学生有效学习不同知识的能力,而非认知能力则是让人能够恰当响应群体中其他人,并与他们共同协作的能力。对非认知能力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后期。例如,下表所载为Digman(1990)对非认知能力的分类。

非认知能力 (Digman, 1990)

五大因素倾向非认知能力
经验开放性能接受美学、文化或智能方面的新体验想象力、好奇心、有新构思、喜欢刺激
勤勉审慎性有组织、负责、勤奋恒毅力、坚毅、推迟满足、抑制冲动、有志向、以成就为目的、工作操守、自律
外向性以个人兴趣及活力为导向 (对外或对内)热情、合群性、自信、活跃 (活力)、充满热忱
亲和性乐于合作并顾及他人同理心、合作性、竞争力、循规蹈矩、同情心
神经质 (情绪稳定性)具有可预期及一致的情绪反应焦虑、敌意、自我意识、脆弱、自尊、自我效能

非认知能力往往反映出我们根深蒂固的心态,在本质上跟认知能力截然不同。按现时所知,人类思维可以看成是由「思考」和「感觉」两个部分组成(见康纳曼 Daniel Kahneman 的《快思慢想》):

人脑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

  • 脑干负责我们所有基本的必需功能(呼吸、进食、睡眠)。
  • 建立在脑干上的边缘系统负责我们的(快速)反应和情绪,给予我们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能力,让我们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
  • 在边缘系统之上形成的大脑新皮层,负责我们的理性(慢速)思维,赋予我们认知能力,以及选择如何回应自己情绪、自我反思并对他人产生同理心的能力。

我们的感觉思维(大脑边缘系统)是具有联想性的、类别取向的、绝对化的和个别化的 — 早在思考思维(新皮质)收集到所有信息并权衡最佳行动之前,(大脑边缘系统)就已对信息作出了反应。我们无法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内置快速感觉思维,但却可以训练自己的思考思维来响应及管控自己的感觉。这就是认知和非认知能力背后的神经学基础。

II. 情意教育

培育「感觉」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有效学习,是情意教育的宗旨。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数学、科学和英语(认知能力和知识)。然而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发现,单单教授学生这些科目知识,不足以让他们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不能专注学习并非因为认知能力较低,而是因为课堂太沉闷或受到家庭问题困扰。很多公认为资质聪颖的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导致课业表现欠佳。情意教育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催生出来。

情意教育与学生的信念、感受和态度有关。从个人层面说,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例如,如何鼓励学习动机低下或缺乏沟通技巧的青少年 — 沟通技巧不足有碍学生跟同学成为朋友,可能会导致他们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的对象。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教师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自我激励心态。要做到这点,教师可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学习习惯,或发掘可供选择的众多职业路径。当学生设定目标并受到鼓励去实现这些目标时,自我感觉将会提升;而在他们努力实现目标的时候,学业表现也会随着进步,与同学的关系亦会改善。

从组别层面说,情意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因为一个人要生活得宜,社交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到情意教育的需要,教师会安排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让他们学习尊重别人的兴趣 / 意见,并结交朋友。

情意教育最后一个层面是全校层面。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之间的关系还不足够。学校整体 — 辅导员、校长、教师以至其他同工 — 也必须营造关心学生的氛围,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指导和支持。

可惜的是,过往香港学校课程的设计并没有足够关注学生的情意需求。面对当今香港学生抑郁和自杀率高企的情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情意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香港的(学校)教育体系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情意教育的对象不仅限于面对有学习问题的学生。按现时理解,学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情意心态。在任汝理(Joseph Renzulli)所提出著名的资优三环概念中,创造力和工作热忱在决定资优学生能否成功方面,跟智力(用智商来衡量)同样重要。这是头一次有学者正式提出:学生心态是培育(资优)学生的一项重要因素。时至今日,不少学者已朝这个方向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卡萝·德威克(Carol Dweck)有关成长心态以及安杰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有关恒毅力的著作,都是研究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情意心态以达致成功的著名例子。另外还有更多有系统的研究,关于非认知发展如何影响学生整体学习。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则是全港首个把情意教育纳入资优教育课程,作为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教育机构。

在我下一篇(最后一篇)文章,我将会谈谈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体现强调非认知能力(或情意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下一代掌握21世纪技能,以及推行STEM教育等元素。

更新日期:2022-05-31